国内评职称最大的问题是,有些人有专业的职称,却没有专业的人格,给关系好的人写好评,而不是根据事实作客观中立的判断。公开由谁评、拿出来比较才有客观公正性。 对于绝大部分中国高校教师而言,职称评审四个字既是关键词,又是敏感词。任何一点政策上的“风吹草动”都撩拨着他们的神经。 3 Q+ v4 h2 R. W; \0 ^6 n$ g
国内某“211工程”高校教师李翔对此就深有体会。“一会儿要求项目,一会儿要求获奖,一会儿要看头衔,一会儿又有出国要求……”谈起职称评审,他连连摇头。 * g$ S6 F9 |8 K5 E! ^
以出国要求为例,他一部分同事出国、出境的目的“很单纯”——出外兜一圈,回来应对学校评职称的要求。这就不免让包括李翔在内的同事质疑,“教师没有在国外、港台地区发表文章,像这样为了评职称而出国还有意义吗?” ' _' d# O5 q3 D
而更加让人倒吸一口冷气的是,制定出这样政策的不是省、市人事部门,而是高校本身。 7 a: b9 {+ U/ n( {$ X
日前,广东省出台政策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。早于广东,江苏省于一个月前下放了所有本科院校职称评审权,湖北省也在5月底放出将下放本科院校职称评审权的信号。人们似乎从中看到了打破“外行评价内行”的曙光。
2 t$ j+ Q; @# I然而,像李翔所在的“211工程”高校,早于政策多年前就已经实现了职称评审的自主化。可人们所期待解决的“外行评价内行”问题,并没有因为职称评审自主化而得到解决。
% U5 o6 u1 C! l那么,我们不禁要问,大面积地把职称评审权下放给高校,面临哪些存在已久的老问题和冒出来的新问题?对此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呢?
" e" y+ f/ h; H- E% w! Q& W$ I外行依旧领导内行 & h" E# J1 h, @0 i6 B5 N: O
像李翔提到的衡量标准复杂化,在很多高校已不是新问题了。 % \5 P8 y$ O+ a0 X# ?9 h; e% ?. `
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尤小立也指出了一种情况,职称评审看科研,本是无可厚非。然而,一些高校的科研指标爱拿国家项目、省级项目说事儿。
5 |9 a. y" h7 E4 b) j: ^7 b有些教师虽然拿到了国家项目、省级项目,获得了大量经费支持,但最后做出来的成果却是有限的;相反,有些教师虽然没有拿到这些项目,但最后也做出了不错的成果。“二者比较,一分钱没拿的人更值得认可。然而在职称评审上,后者却往往卡在不符合‘参与国家项目、省级项目’等要求而上不去。”尤小立说道。 . ~8 |: h* g2 }- W
他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,现在的职称评审太过复杂。“事实上,越是复杂越是不公平,越容易出现随意因为一个‘条件’把人拉下马,或因为一个‘条件’就升上去的情况。”过去省里、市里评审看的是论文数量、获奖情况,现在学校评审依然不看成果而看获奖、项目、学位等外在的因素,无疑也是一种外行领导内行的行为。 4 t( T. b' M4 @3 v' Z
之所以在原本被视作“内行”的高校,出现如此“外行”的行为,则是因为职称评审权力下放得并不到位。 * I5 I. w K0 i$ I }
“能否以专业的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价,是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。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记者,现在高校职称评审一般分为小评委和大评委,小评委是某一专业内的专家,大评委则是院里甚至更大范围内的专家。然而,现在大评委遇到这样一个问题——比如,同是教育学院,内部却有众多专业领域,参评者的研究在某个小领域内是否走在前沿,其他领域的专家没法判断。 0 A& t8 _) ] [* ~5 P4 v; m9 h e
一个院系尚且如此,上升到整个学校层面更是隔行如隔山。杭州师范大学认知与脑疾病研究中心教授臧玉峰表示,把职称评审的权力交到学校层面,不同专业的专家无法评审,因此,数文章、看获奖等传统评职称的手段又重现。像这样不到位的权力下放,职称评审权交给学校或是交给省里区别并不太大。
% G2 r% t9 d- F$ Z: m, l& R
' W' d' n* v, i3 x+ I6 K1 X9 T4 E
' }0 u4 V. Z( q1 v尚未定义的师德 ; g6 `, m' }, a1 m
今年4月,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《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》,强调在评审方法方面,将师德表现作为评聘的首要条件。 0 I* j# @* {4 N
当看到这一要求之时,李翔的第一反应是“那是否师德好的人,在评职称的时候就有优先权?”然而,下一秒他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,但“为什么是师德,而不是学术或其他”? : ?/ U$ F$ y$ G1 X+ `% C3 }4 w' \
在储朝晖看来,把师德放在首位本身就是一种非专业的提法。“用这根棍子可以打下去很多人,让很多人上不来。”
9 y S$ ^# n6 h }& x2 V7 f尤小立也表示赞同。在他看来,把师德作为首要标准同样缺乏严谨性,因为“它怎么说都是正确的”。
$ \9 t) y; c& S7 ]3 _3 `( p m怎么去定义师德?师德包括了什么?目前的说法并不清晰。除了国际上相对比较好定义的师德问题,如行贿、受贿、性骚扰、论文抄袭等被告发的行为,一些隐性的小动作因为没有证据,导致无法判断。 # K% D0 s5 A3 ]& q2 q: n
尤小立指出,当下高校中最明显的问题是消极怠工,教师只用35%、50%的精力授课,严格来说,教学好坏也与师德相关,但是却无从判断。“因为道德是个人约束问题,比较难以量化。”
. v9 |/ ]: r1 {% z( s' Q) i4 S5 f部分省份、高校把师德考核量化,让学生、专家组打分的行为,在尤小立看来也是不可行的,除了特别差劲的教师,光凭课堂的好坏去断定其师德高下,太过片面。
, j: P5 A( z+ O. V* ]$ ]4 `臧玉峰补充,遇到学术问题需要通过学术委员会,如果让学生打分更是行不通。而实际上,高校里的假评审、抄袭论文,只有媒体曝光,但却一直不公布处理结果,甚至只曝光不处理。这样的姑息行为也影响了师德的考评。
* }( P; r* v. i$ H q" G“对于学术造假一旦出现,不要说进入评职称的程序,甚至连现有的职位也不能担任。学术造假也属于师德范畴,那么,此时就是走程序的前提条件,而不是首要条件。”储朝晖说。
+ ^9 d) I. k3 b$ z8 X: K谁是最合适的人选
% f1 W& r, Z$ p5 {那么,评职称最合适的评委人选是谁?又要摒除哪些误区,让职称评审向专业化靠拢呢?
0 r# q' z5 J* P1 c事实上,国际上已有很好的惯例,那就是同行评议。臧玉峰告诉记者,我国高校评职称也找同行,但不如国外高校“找得认真,搞得隆重”。
5 \+ B W. F# ?, Q3 K# _, Q- h“要实现内行评价内行,最关键的是要把权力交给系里。系里知道哪些专家水平高,最后的决定主要根据专家的意见。”臧玉峰说。 , \2 D+ `7 k, T: V3 L5 O, B
在臧玉峰看来,评职称时请同行专家,国内外专家都应该邀请。他本人也多次收到国外大学的评审材料,这样的评审,评审专家都是“小同行”,几乎可以对候选人的每篇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估,这样才能真正评价候选人的科研水平。然而,在职称晋升的评审方面,中国高校的国际化程度似乎还不够高。 ) }1 J2 [) H1 Y, n0 y
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,学术委员会发挥着核心作用。因此,一些人把评职称寄希望于学术委员会。然而实际上,学术委员会并不是一个筐,什么都可以往里装。 + o/ {3 j- P" O4 V. A A
臧玉峰解释,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是一个综合组织,鉴定教师的水平,评职称、评晋升并不是它的专长。学术委员会要做的是维护公正。同行评议的结果交到学术委员会,如果有人到学术委员会检举,这时候它需要发挥监督作用。
! S$ K! u% K3 h U# ?同样,摒除外行评价内行,还要从根本上改革评价指标。尤小立建议,职称评审应该采用简单化原则,比如效仿复旦大学开展的代表作制度,以成果而不是以论文、项目的数量论水平高下,相比过去“数数文章就能评职称”的做法更科学、更专业。 ( t1 b/ n5 D- H% Z/ H
公开透明是明智之举
* V+ R S3 t. z& @2 g! ?# w值得关注的是,即使职称评审权下放,行政权力的干预使得灰色操作的空间依然存在。 3 {( O7 q" H+ s0 k; F
“在职称评审问题上,个别校长、书记的隐形权力甚至可以决定谁上谁下,一些私人恩怨也被牵涉到职称评审中,越普通的高校,校长、书记能左右的力量越大。”在采访中,所有的受访者都表达了同样的担忧。
2 v" B+ W' i. X/ T0 l" @2 K6 U ^% ]7 @权力如何关在制度的笼子里?储朝晖认为,这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。前几年,我国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,建立大学章程,设立学术委员会。然而,学术委员会因为没有最终的决定权——决定权依然在校领导手中,受行政权力左右,大多沦为形式。
& n. [1 {/ W% V1 C6 @$ K那么,短期内,高校职称评审乱象又该如何规范?
2 `$ v. ^0 e( o) S+ y# \" _& ~ L尤小立认为,机制的公开透明程度还不够,如果加大公开透明力度,乱象或将有所收敛。 % h2 K! p& f7 A9 |# O% P
北京大学、四川大学双聘教授罗志田曾说过,在人才引进、职称评审时,推荐谁或同意谁要由评委负责任。那么,怎样监督评委,涉及的就是机制是否公开透明的问题。 . d- I& Z8 j4 d( I. U1 W1 P
尤小立指出,目前,国内高校评职称时实行无记名投票,在引进人才、评职称的时候,没有人需要对被推荐人、参评人负责。虽说高校设有申诉机制,但更多的时候机制是摆设,申诉基本上不会成功。 8 k6 q4 A$ L, w
对此,他建议,同行评议关键要落实责任制,学术权威要承担责任。
* b8 V3 u1 z; y1 t/ S, ?+ q2 H储朝晖对此表示赞同。他建议,应由学术委员会、校职工形成相关机制。它包括了三个步骤:第一,成果核实,公开成果让众人可查,在这个过程中,发现、检举抄袭者;第二,评委组成,建立相应的回避制度,与参评人有关系的评委应回避;最后,投票公开。公开的过程中,可以分辨出哪些评委是秉公办事,哪些评委是顾及人情,“评委在履行职能、使用权力的时候也需要公开监督”。
' D7 T! K" z" Z" Z8 _- v: |他举例,香港科技大学找同一领域其他高校的专家评审,校方不仅要求专家须认真写评语,否则会被取消参评资格,还会公开评审意见让众人知晓。 / u3 ~/ L8 y" k/ K
“国内评职称最大的问题是,有些人有专业的职称,却没有专业的人格,给关系好的人写好评,而不是根据事实作客观中立的判断。”储朝晖说,“公开由谁评、拿出来比较才有客观公正性。目前,内地高校实施起来有阻力,但这确实是境外高校评职称通用的方式。” 微信搜索:zjteachers,关注公众号,阅读更多精彩文章~
1 K) _( w5 y% R; K3 Q, ~8 Q+ C |